荣有目共睹,如果宁国垄断航线,无异于扼住联邦的经济命脉。
“航线控制权不能放。”朱祁垣,洪州共和国的代表,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可以组建联邦航运委员会,由六国共同管理。各条航线的岛屿、港口,归委员会统筹运营,盈利按比例分配,所属国得大头。”
这一方案得到众人认同。朱昭熙补充道:“委员会设常务理事国,虞、越、明、宁、扬、洪担任理事,重大决策需六国半数以上通过。运营费用从盈利中支出,剩余部分按港口归属分配。如此,既能避免宁国垄断,也能确保航线稳定。”
解决了航线问题,话题重回夏国西迁。朱奠培此时开口道“夏国西迁后,武洲封地如何安排?其若在西武洲站稳脚跟,恐成新的变数。”
朱昭熙早有考量:“武洲如今被六国军管,但终究要分封。若六国各自派宗室建国,恐致碎片化,不利于长期控制。
夏国如果西迁,可让其整合一片区域,形成一个‘大国’,替联邦镇住武洲。”她指向地图上的西欧平原,“布鲁塞尔到汉堡一线,加上英伦三岛,给夏国。这片区域若能统一,足以压制周边中小藩国,不至于武洲在未来脱离大明联邦。”
这一设想颇具战略眼光。让夏国在武洲建立一个相对强大的国家,既能避免武洲因分封过多小国而离心离德,又能利用夏国与六国的渊源,使其成为联邦控制武洲的支点。且夏国目前虽有崛起之势,但尚未具备与六大强国抗衡的实力,其发展仍需依赖联邦支持。
朱祁钧点头赞同:“此计可行。夏国若成武洲‘大国’,需大量资源与人口,短期内无力与六国抗衡。且其西迁后,原属地归宁国,可平衡宁国与其他国家的势力。”
商议持续至深夜,六国最终达成共识:
宁国向六国开放近三年航海仪器、船舶设计等核心技术,分阶段实施,首阶段先交付基础图纸与技术参数。
组建“大明联邦航运委员会”,由六国组成,统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主要航线的岛屿与港口运营。盈利的60%归港口所属国,30%按六国实力分配,10%作为委员会运营资金。
将西武洲的英伦三岛、布鲁塞尔-波恩-汉堡一线(约80万平方公里)划予夏国,允许其举国西迁。夏国需在三年内完成主要人口与技术资源的迁移,并承担相应的安置费用。
支持夏国在武洲整合势力,形成区域性大国,以压制中小藩国,维持武洲稳定。六国在军管区内保留驻军,监督夏国发展。
协议敲定后,朱昭熙看向朱奠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