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建设时代(2 / 3)

源,与虞国达成矿产换技术协议,在吕宋岛建设钢铁厂,但受限于技术积累,其产出的钢铁韧性始终无法满足铁路建设需求,关键部件仍需进口。

中小藩国的建设则呈现“碎片化”特征。商国在伊比利亚半岛原来葡萄牙的领地,依靠虞国提供的二手蒸汽机和低标号水泥,勉强修复了里斯本的港口。

庆国在亚平宁半岛的庆藩,因缺乏技术人才,不得不以高价雇佣虞国工人修建城墙。鲁国国在占城的建设相对顺利,但其工业基础薄弱,连自行车的链条都需从虞国进口,整个建设过程成为虞国技术和产品的倾销市场。

虞国在这场建设浪潮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工业体系研究院不断推出技术迭代:新型橡胶硫化工艺使轮胎寿命延长三倍,标准化自行车生产线实现每日千辆产能,回转窑水泥技术将生产效率提升50%。

这些技术通过“技术输出协议”流向各国,但核心参数和关键设备始终控制在虞国手中。例如,虞国出口的水泥配方中,刻意隐瞒了高效添加剂的成分,导致他国生产的水泥凝固速度和强度始终落后。

城市作为国家实力的名片,迫使各国加大投入。明国为在松京(上海)建设“大明帝国大厦”,不得不向虞国支付双倍价格购买钢材和玻璃。

宁国在宣京(马尼拉)修建新皇宫时,因缺乏合格的承重结构设计,最终采用虞国提供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方案。虞国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地下管网系统、集中供暖设施——成为各国模仿的对象,但受限于技术和资金,多数国家只能实现部分功能。

建设热潮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流动。虞国凭借技术优势,成为联邦的“工业母国”:向明国出口钢铁和机械,向越国出口水泥和化工原料,向中小藩国出口各类工业制成品。

作为交换,各国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流入虞国:明国的铁矿、越国的铜矿、宁国的橡胶、南洋藩国的锡矿,通过海运和新建的铁路汇集到虞国的工业中心。

这种“技术-资源”的交换模式,使虞国的工业产值在五年内增长四倍,国库储备的贵金属和战略物资达到历史峰值。

人才流动成为另一显着特征。虞国的工业奇迹吸引了联邦各地的技术工人和学者。明国的炼钢工匠、洪州共和国的机械师、甚至部分中小藩国的留学生,纷纷以“技术移民”的方式进入虞国。

虞国劳动党借此推行“人才吸纳计划”,为移民提供住房和就业保障,使这些技术人才迅速融入虞国的工业体系。

据虞国统计局数据,大明联邦二十五年,外籍技术人

最新小说: 炼神丹!御神兽!废材大小姐竟是绝世帝女 小惊喜 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当了魔君的我想转系去道门 重生后,我果断退婚转嫁冷面军少 听她吃瓜后,文武百官卷疯了 葬活人,抬鬼棺,我为阳间巡逻人 看到凶案闪回,我成了警局团宠 恶雌超凶猛,但被七个兽夫团宠了 重生换嫁,短命太子他长命百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