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靠一个人的力气是不行的,每次揣粉必须一起揣一起起,才能让粉团更加上劲。”
苏婉青给他们演示,要怎么用力,怎么一起弄,一对一对试,找到感觉。
等到粉团弄好,又让他们漏粉告诉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漏出的粉才是成功的。
一直到后半夜,大家终于掌握了苏婉青说的诀窍。
第二天,教学的地方就放到了作坊里。
除了在作坊里粉条工序上干活的人,其他人不可以进来,苏婉青根据每一道工序的特点,将人员安排好。
除了昨晚那几个和粉头子,三条线上的人,分别十个人,另外洗红薯,切红薯,磨红薯渣的人一共有十来个。
工序上的人互相配合,每条线彼此独立。
将红薯弄成粉这一道单独在一边,和粉又是单独一处。
当三份和成的粉,放在大铁锅旁,铁锅里的水烧起来,大家都心情激动。
水烧开,漏粉的两个男人刚开始还不熟练,手忙脚乱的,一会时间就找到了感觉。
铁锅里捞出一坨粉后,后面出来的粉就跟面条一样往下掉,
捞粉的男人用长筷子捞的时候差点烫到手,捞出来进入大木桶里面,木桶里满满的冷水。
热粉进入冷水后,瞬间有了变化,在里面凝固后,下一道工序的人,将第一个木桶里的粉条用手捋顺,捞到第二个木桶里。
在里面根据尺寸揪断,然后从旁边抽出一根木棍,将粉条搭上去,拿出来控一下水,最后一道工序的人接过去,飞快的拿到木架子那边挂好了晾晒。
整个作坊里,晾晒场是最大的。
连续三天,苏婉青在作坊里早出晚归,跟村民们在里面练习,到最后配合丝滑,出来的粉粗细均匀,每一道工序都开始熟练起来,她终于松了口气。
第四天,作坊三条粉条生产线正式开工,每隔两日,县令大人会派人送来十几车红薯和土豆。
土豆粉的做法差不多,钱大爷几个自己都知道要怎么做了,不过土豆粉的漏勺洞大一些,粉粗一些,白一些。
苏婉青估摸着,到四五月份,红薯就不好采买了,所以这两个月要抓紧。
小姑的婚礼就在这两天,她准备带着人出门开始推销粉条。
粉条和土豆粉开始做起来后,她又找了几个人,教他们做手工挂面。
这些都是辛苦活,苏婉青打算教会他们后,等到麦子收了,到时候就多做一些挂面。
挑了几对夫妻,又花费了一天一夜功夫,教会做挂面,苏婉青几乎要累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