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洁白的校舍,明亮的窗户,承载的何止是孩子们的读书梦,更是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期盼。
这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在他胸中激荡。
原来真正的教育,从不局限于课堂之内;
它散发的光芒,正以最朴实却最有力的方式,照亮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渴望改变的生命,无论长幼,无论朝夕。
在滇黔交界的苗族村寨,送别场景将情感推向高潮。
仪式结束后,刘振华准备乘车离开。
就在车队即将启动时,身后传来整齐而稚嫩的苗语送别歌谣。
他回头望去,全校数百名师生身着节日盛装,自发排列在盘山校道两侧,从校门口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
孩子们清澈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人们眼含热泪,用力挥动手臂。
“刘叔叔,再见!”
“刘叔叔,您一定要再来看我们!”
此起彼伏的声音带着哭腔,也带着最真挚的依恋。
那位在典礼上为他献上牛角杯米酒的苗族女教师快步上前,
将一条精心刺绣、象征平安祝福的苗锦香包塞进他手里,哽咽道:
“刘总,这是我们全寨妇女一起绣的。”
“自从有了学校和合作社,寨子里的年轻人回来了,孩子们有父母陪了,这都是托您的福啊!”
“您是我们苗家永远的朋友!”
刘振华的眼眶瞬间湿润。
他站在车边,向着长长的送行队伍深深鞠躬。
坐进车里,他紧握着那条带着山野气息和手心温度的苗锦香包,
看着后视镜里逐渐变小却依然奋力挥动的手臂,泪水无声滑落。
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了父亲常说的那句话:
“财富的意义不在于积累,而在于造福于民。
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善举,拥有最长的生命力。”
随行的当地干部感慨道:
"刘总,现在每个有华兴学校的乡村,都配套建了合作社。
孩子们有学上,大人们有活干,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啊!"
“您知道吗?在孩子们心里,您已经不只是捐资建校的善人,更是他们的亲人。”
刘振华望着窗外飞逝的青山,轻声回应:
"我做的其实很少,但他们给我的,却太多太多了。
最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教育如何改变命运,产业如何振兴乡村。"
一次又一次的行程,见证着一座座希望小学的落成、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也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