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低价楼盘背后,是否隐藏质量陷阱?》
《外来资本大举入蜀,本土企业生存空间何在?》
这些报道看似“客观质疑”,实则处处埋针。
它们刻意模糊“无偿援建”与“商业开发”的界限,将华兴压低房价惠及市民的举措,描绘成“意图垄断市场的低价倾销”;
将华兴规范高效的施工标准,暗示为“压缩成本可能带来的质量隐患”。
尽管多数编辑记者心存疑虑,但在特定的体制机制下,这些经过包装的质疑还是见诸报端。
茶余饭后,开始有人窃窃私语:
“我就说嘛,天上不会掉馅饼,把房价压这么低,能有好材料?”
“港资企业这么好心?又是修路又是压房价,图什么呀?怕是放长线钓大鱼哦。”
“还是本地企业知根知底,这些过江龙,谁知道他们肚子里卖的什么药。”
一些原本对“安居示范小区”充满期待、准备申购的普通市民,心里也打起了鼓。
他们拿着报纸,聚集在售楼部门口,要求华兴对“质量质疑”给出明确说法。
几个被赵德柱买通的“房闹”混在人群中,趁机煽风点火,夸大其词,进一步加剧了不安情绪。
一时间,质疑的声浪借助着纸张和口耳相传,在蜀都的街巷间弥漫开来。
华兴辛苦建立的声誉,仿佛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