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的阳光刺破迷雾
就在那个感人至深的中午过后第二天,一股反思与求证的浪潮席卷了各大媒体。
先前转载过诋毁报道的《蜀都晨报》在头版刊发了醒目的致歉声明,
并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特稿《民心如镜:记一场跨越山海的真情守望》,
详细记述了乡亲们徒步百里为华兴正名的动人故事。
省电视台在当晚七点半的黄金时段新闻中,播出了长达十分钟的专题报道。
镜头里,那些磨破的布鞋、那些真挚的标语、那些含泪相望的瞬间,第一次通过电波传遍了千家万户。
新闻主播用庄重的声音说道:
“……当一份善意被曲解,万千民众用最质朴的方式,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人心是秤’。”
也就在这一天,由省、市两级联合组成的专项调查组正式成立。
调查组组长、省纪委副书记郑国明是个经验丰富的老纪检,他带领的工作组分成三个小组,分别针对劳务纠纷、行政检查、舆论操控三个方向展开调查。
他带领的工作组分成三个小组,分别针对劳务纠纷、行政检查、舆论操控三个方向展开调查。
劳务调查组首先走访了工地周边群众。
一位在工地旁开小卖部的大爷说:"那些来闹事的,根本就不是本地人。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从来没见过这些人。"
调查组还找到了几个被雇来闹事的闲散人员,在政策感召下,他们承认是受一个叫"龙哥"的人指使,每天五十块钱来"站场子"。
行政调查组调取了半年来各部门的检查记录,发现一个反常现象:
对华兴工地的检查频次是其他工地的三倍,而且多数检查都是"有人举报"。
更蹊跷的是,这些举报都指向同一个电话号码。
经过追踪,这个人正是赵德兴的司机。
舆论调查组的发现最为关键。
他们找到了一位良心发现的报社编辑。
"我们也是奉命行事,"这位编辑交出了一份录音,"这是当时上面传达指示时的录音,里面明确要求我们要'适当关注'华兴的问题。"
与此同时,周航也将这段时间收集的证据全部提交给调查组:
异常高价的建材报价单、精心记录的异常检查台账、还有那些"拆迁户"的真实身份信息——调查组发现,这些人竟然都是赵德兴旗下的员工。
铁证如山,调查组立即向省委作了汇报。
三天后的一个清晨,当赵德兴正准备出门时,郑国明亲自带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