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精进技艺的同道,才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
这番真诚的交流,让李念军眼中重新焕发出专注的神采。
不远处,刘光天与柳文娟相视颔首。
或许这一次,他们真的为女儿找到了一个能理解她、与她并肩前行的同行者。
夜色渐深,宾客陆续散去。
柳文娟走进女儿房间,将那张素雅的名片轻轻放在梳妆台上,语气温柔似水:
“这位沈博士,年纪轻轻就在《自然》刊上发表过论文,吴教授将他视为接班人培养。我看你们聊得很是投缘。”
李念军望着镜中的自己,难得地没有回避这个话题:
"他在肝外科领域很有见地,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切中要害。"
"吴教授说,他下个月要去鹏城参加一个学术会议。"
柳文娟不动声色地补充,"你们倒是可以再交流交流。"
与此同时,书房里,刘光天正与港大的吴教授通着电话。
“沈哲这个年轻人,心性沉稳,不浮不躁,确实是个做学问的好材料。”
吴教授在电话那头中肯地评价,随即语气略显迟疑,
“不过他的家境相对普通,父亲是位中学教师,母亲是医生,与你们刘家相比……”
“吴教授,”刘光天温和却坚定地打断了他,声音里带着历经世事的通透与淡然,
“我们刘家走到今天,从不需要依靠子女的联姻来巩固任何地位。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这个年轻人,能否让念军重新找回发自内心的笑容,能否理解并尊重她为之倾注心血的事业。”
挂断电话,刘光天望向窗外沉静的夜色,目光深邃。
作为父亲,他最大的心愿,不过是看到女儿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晴空。
一周后,鹏城医院。
李念军刚完成一台复杂的肝切除手术,护士长便送来一封邀请函:
"李医生,港大医学院的学术研讨会,院长特意嘱咐请您参加。"
翻开精致的邀请函,主办方联系人一栏赫然写着"沈哲"。
研讨会上,沈哲的报告关于"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代偿的临床预测模型",其严谨的数据分析和创新的研究思路,赢得了满场掌声。
在提问环节,李念军就一个临床数据提出了不同见解,沈哲认真记录后,诚恳表示需要进一步验证。
"李医生的临床经验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方向。"会后,沈哲特意找到她,"如果您方便,我想邀请您参与我们这个课题的临床数据验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