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该怎么起步?"
刘光天的目光从窗外收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他重生前的那个时代已经被验证过无数次。
"清源的优势在农副业。"他的声音带着笃定,"我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把现有的茶山、果园集中管理。县里可以成立供销公司,统一收购、包装,打出'清源特产'的牌子往沿海地区销售。"
"第二,发展来料加工。可以先从服装、电子元件组装做起。我们县劳动力充足,正好对接特区转移出来的订单。"
"第三,修路是关键。"他望向远处崎岖的山路,"至少要修通到地区中心的路。没有这条路,什么发展都谈不上。"
他顿了顿,补充道:"招商引资不要好高骛远。可以先从小额投资做起,搞'三来一补'。等有了示范效应,大项目自然会来。"
全车人都安静下来。这年头能把这些道理说得如此透彻的人实在少见,而且每条建议都落在县里实际能操作的层面上。
林彩霞忍不住追问:"那教育呢?您刚才在飞机上说教育是根基......"
"县里可以先办技术培训班。"刘光天说,"针对马上要发展的产业,培训种植能手、电工、缝纫工。教育不一定要坐在教室里,最重要的是教会年轻人谋生的技能。"
招商办主任忍不住插话:"同志,您这些建议比省里专家讲的还实在!"
刘光天望向窗外起伏的群山。
他此刻的建言,正是为了引导它走向一条更可持续的道路。
以他重生者的宏观视角,一眼就能看穿这类山区县城在发展阶段最常见的误区——往往为了快速追求产值,而引入一些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项目,最终代价惨重。
车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余发动机的轰鸣与窗外的风声。
几位招商办的干部都在暗自咀嚼这番话的分量。
林彩霞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
她转过身,双手扶着椅背,目光诚挚地看向刘光天:
“刘先生,您这一席话,真是让我们茅塞顿开。
您看这样行不行?既然您也是来清源,不如就让我们尽一尽地主之谊。
我代表清源县政府,正式邀请您到我们那里做客,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她语气越发恳切:“不瞒您说,我们太需要您这样有远见、懂实操的专家指导了。哪怕只是抽出一两天时间,给我们干部队伍做个简单的座谈交流,都将是莫大的帮助。”
几位同事也纷纷附和:
“是啊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