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和演示,结合你自身的经验,你对这种基于数据的战场态势研判方法,有什么直观的感受或者疑问吗?”
唰!
几乎整个教室的目光都再次聚焦过来。
很多国防生都兴奋起来,想听听这位传奇兵王对“高科技”的看法。
李振三人也看向苏寒,心里捏了把汗。
这数据分析和苏寒之前展现的特长领域差别有点大,他们担心苏寒万一说不上来,或者提出比较“外行”的问题,会折了面子。
苏寒站起身,神色平静,并没有直接回答感受,而是目光投向大屏幕上那些已经被初步处理过的数据图表,缓缓开口:
“张教授的分析方法和结论非常专业,也很有启发性。”
“不过,如果是在实战环境下,面对这些原始数据,我可能会优先关注几个容易被模型忽略的‘细节’。”
“哦?哪些细节?”张教授来了兴趣,身体微微前倾。
苏寒走到教室侧面的空白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画一边说:
“比如,机动数据中,这些看似无序的、小股单位的零星机动轨迹。”
他在黑板上画出几条散乱的线,“模型可能会将其视为噪声过滤掉。但如果结合他们出现的时间点,以及其轨迹终点往往指向我军可能的侦察盲区或侧翼,我认为这更可能是蓝军派出的前沿侦察或警戒分队。他们的活动规律,反而能更早地揭示蓝军主力的真实意图和主要进攻轴线。”
他又指向通讯数据中的某个频段:“这个低频、低强度的持续背景信号,模型可能判定为环境干扰。但它的信号源位置,始终紧跟着蓝军那个疑似指挥所的信号群移动,且强度稳定。”
“在复杂的电磁对抗环境下,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可能用于底层单位间保持静默联络的‘心跳信号’,其稳定性有时比高强度的主通讯信号更能可靠地指示核心节点的位置。”
最后,他点向后勤数据中几个微小的波动:“这几处运输量的瞬时陡增,又快速回落,模型可能归因于数据误差。但它们发生的时间,恰好对应了蓝军几次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之后。”
“这或许说明,蓝军的后勤补给对前线部队的即时消耗反应非常敏感,其后勤指挥系统可能存在‘微操’习惯,或者其物资储备临界点比我们预估的要低。这可以作为我们后续进行后勤破袭战的重要参考。”
苏寒侃侃而谈,他提出的这些“细节”,完全跳出了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一名顶尖特种兵和战场指挥员的直觉与经验出发,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常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