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交涉,但此时则大不相同了,卖菜的买菜的,都有许多女娘,女娘们和男丁的交流也自如了许多,街面上随处可以见到年轻的小妇人在和摊贩算账,“五六三十,七七四十九,一共七十九,您饶我一枚蒜,便算八十文如何?”
庄母是个有成算的人,出门前心里就有了思量,她挎着篮子先去了卤味铺,买了一碗卤老豆腐,一碗卤小肠,请伙计多浇一勺卤汁,又拿干荷叶扎棉线为她封住碗口,随后便去打酒,打了四两黄酒,又买了一小陶瓶的烧刀子,再到炸鸡店前,为了不排队,她走到炸鸡腿的队列里,点了一根炸鸡腿,两个炸鸡架,请把鸡腿和鸡架一起斩开。店家为她用荷叶包好了,这样一篮子也就装得满满当当,豆腐一碗两文,小肠一碗三文,酒四两十二文,烧刀子八文,炸鸡腿二十文,鸡架两个十文,这样共计55文,已是很体面的一顿家常便饭。
回到家里,已经闻到了饭香味,之所以不排队买鸡架,而是要去炸鸡腿的队伍,便是因为这一点,排队的时间是不可预计的。倘要叫儿子女儿下来看火候,不要煮焦了饭,便会耽误了他们抄书,而抄书不但能够挣钱,而且对孩子们的学问也大有好处,因此算计下来,还是买炸鸡腿更划算一些。
把各样热菜放在灶台上的钵头中保温:这钵头下头是水,上头是竹编的撑子,恰好可以温菜,只有炸物不好放在上头,因会软化。庄母见天色将晚,巷口仿佛也听到了丈夫的声气,便开始做饭,她先点起蜡烛,调旺了灶火,把小灶的米饭铲出来,换了一锅水煮上去。随后挖了一小块猪油在大灶锅里化开,把切块的鸡架、鸡腿又倒了进去,调了糖醋汁翻炒,又加了番茄调味。
这是临城县最近很流行的新菜色,将炸物回锅调糖醋味儿,可以尽量规避了炸物冷后风味的损失——除了过年,谁家都不会复炸,百姓家哪有日常开炸锅的。而且南方人偏好甜口,既然炸鸡铺的调味料有些要另外加钱,那么便自己回锅烩了倒更便宜。炒好了这盘菜,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庄子急匆匆地在院子里喊了一声,便冲了出去,女儿过一会也进厨房来帮母亲的忙,庄母在她嘴里塞了一块鸡腿肉,庄小妹倒很有主见,扭头不吃,道,“偷嘴吃要遭打的哩!”
这是从前的老规矩了,不论是女儿还是儿子,从小都不给钻厨房,儿媳妇做菜时也要敞着窗户,随时预备婆婆的查阅,甚至于家里的肉都是有数的,难得吃肉时,婆婆会来数过了每一片肉,在餐桌上由她来分配,媳妇也会特别的注意,倘若切得太薄,缩水了、消失了,会引来斥责和口角,甚至因为一片肉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