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更不安享富贵荣华,只是一心一意考察地理,将游历作为自己人生终极目的,而不是如世人一般,将游历当作是顺手一为,偶尔一行之事。这十几年来,徐振之走南闯北,江浙一带,他是几乎都走遍了,北方的名山五岳,也一一周游,可以说是天下第一个见闻广博之人,更是本朝的地理大家。
不过,在他向《买活周报》投稿之前,徐振之此人之奇,也就仅限于徐氏亲友、江阴名士往外传颂,民间百姓自然是一无所知。徐振之本人也不在意,他四处游玩,也不是为了扬名立万,更不缺那么一些浅名带来的薄利,徐家家财万贯,再加上徐振之本人也颇有一点本事,外出时蹭吃蹭喝,或者如此刻一般被本地百姓奉为上宾的事情并不在少数,小日子本就十分滋润,至于一些名声——徐振之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么的正经,又怎么想过去图谋名声呢?
不过,虽不图名,但笔记写了出来,总是想要给更多的人看到,自己集结出版,这是一条路子,而徐振之在路途中不断接触到《买活周报》的报纸之后,不免就萌生出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在报纸上刊载,那么,岂不是比自己刊发了到处去送人要更好呢?毕竟,出版一册游记,花费不少,销路却是很难说的事情,真正有闲钱去买书的百姓能有多少?一张报纸,至少能传遍几省,好歹也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文字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徐振之便将自己这些年来写的游记中比较出色的一些,做了些适合《买活周报》的润色,譬如把文言文改写成了白话,这样誊抄出了四五篇文章,准备往《周报》寄去投稿了,临寄信以前,他心中其实一点把握都没有,想来如他这样欲要扬名的读书人,一定是车载斗量,内容上也一定各有机杼,徐振之几篇讲述地理、景致的小文,如何能说是得到编辑的青眼呢?
也是因此,他在署名时丝毫都不谨慎,大笔一挥,便署了‘江阴徐侠客’这五个字——江阴徐这三个字是不能省的,因他出门在外,便是时常往家里报信,信件也有可能在半途丢失,这《买活周报》在江阴也有得卖,若是稿件被刊登的话,江阴的亲戚们自然知道这江阴徐是谁,至于说锦衣卫会不会因此盯上了他治罪……不好意思,徐振之连童子试都没有考过,土财主一个,厂卫这样的东西,在江阴府一点存在感也没有,他家地头蛇一个,便是署了江阴徐,那又如何?江阴徐千千万万,未必官府敢为了一篇文章,给徐氏一族治罪。
至于侠客两个字,则是和他常用的一个号同音,又暗藏了徐振之自己的一点志趣,因此徐振之便随意写了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