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纷争就是这样产生的,买地崛起至今,从一两家厂子作坊,到现在工坊遍地,从全国角度来看,大厂也是林立的场面,也不过就是二十多年,就这些年,已经让很多厂子之间产生了恩怨,甚至出现了互相较劲的‘宿敌’。
这些宿敌,彼此一般都相距千里之上,较劲的法子肯定不是斗殴了,主要比的就是产品、突破和新机械的分配,而这些毫无例外都要着落到工程师和熟练工身上。这也是崔秀英需要去考虑的问题——她在组局发询函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薅羊毛的频率,羊毛不能可着一个厂来薅,凡是抽调,都要公平点,轮着出人,否则厂子那里意见肯定很大,就觉得上级部门在拉偏架了。
此外,为了削减他们在出人方面的抵触心理,还得把支援外建当作是工厂本身的政绩和荣誉,否则,人事局这里去接触下面的人才,还得偷偷摸摸的,因为工厂必然从中作梗——我出了骨干工程师,能得到什么好处?倘若只有几句好话,那是不成的,我全年的生产任务可是摆在这里,若是完不成被申饬了,难道还拉出那分文不值的几句感谢之辞,来为自己辩解吗?
在这件事上,矛盾频频,归根到底还是上头的大人物们,既要又要。既要不断出人去远外地区,又不能落下了原本的生产节奏和生产质量,两边哪边做不好,都是要问责。
这就让人事局和工厂的利益产生了矛盾,反倒是人才本身,对于远外援建不是那么排斥,走这么一趟对他们自己往往都是很有好处的。
崔秀英也在努力推动吴小莲去要政策,希望能从根本上弥合矛盾,而不是每一次都要她绞尽脑汁,在那晓以大义,耍嘴皮子功夫。别看挂了个中枢的衔,但这工作实在不好干,赔起笑脸,和一般店铺里的伙计几乎没有区别!
但,这还不是最难的部份,这里也是有窍门的,就好比抽调人手组成铁路专家组去袋鼠地,这个要说服厂里出人,得稍微走个弯路——城际铁路修起来之后,受益最大的是哪里?
除了袋鼠地之外,其实就是矿山了,不用单对单和厂区谈,可以引入厂区附近的大矿区,把合作给牵起线来,这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工人,回华夏之后,先不回厂,而是去矿山指导,增建铁路,矿区当然也会对厂区的原材料供应略做倾斜。
——总的说来,远外援助也不是纯粹的付出,肯定都是有好处的,对于人才本身来说,是很难得的锻炼机会。作为牵线拉媒的官方‘牙婆’,人事局角度要多样化,要能从矛盾中找到共同的利益。
别看崔秀英对外抱怨连连,好像这活儿很难,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