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之中满腔抱负的人也不少,就算到边关,却也无法改变百姓爱国的热情。
牵复帝反应也快,干干脆脆就在早朝上表达了自己想立太子的意愿。
文武百官:立太子好啊!
大概是经历了宣和帝的一番折腾,百官都觉得早早立下太子更便于培养储君,也更利于大周的长治久安。
牵复帝倒也没有反反复复,而是直接就在早朝上下诏,要立自己的皇长子为太子。
此举,自然得到了百官的强烈赞赏。
牵复帝的皇长子又是嫡长子,乃原先的赤几王妃,现今的皇贵君所出。
自古以来,大周都有“立嫡不立长”一说,若是既嫡又长,那这个嫡长子的太子之位就稳了。
哪怕是宣和帝,非整个什么秘密立储,可那密诏里不还是写了锦硕王的名字?
怪只怪锦硕王自己沉不住气,叫宣和帝寒了心,这才把他的名字抹了。
牵复帝金口一开,整个朝堂之上响彻着的都是“皇上圣明”的声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墨珣却从牵复帝的话里品出了别的意味——牵复帝要御驾亲征了。
越国公写奏折的事并没有瞒着墨珣,而牵复帝令拟告示,墨珣自然也就知道他是听进了越国公的话。
改了告示,又说要立储,摆明了就是要离京了。
而之所以没有摆到朝堂上来说,想来牵复帝应当是想偷偷前往边关。
皇长子尚且年幼,不堪朝政。如果牵复帝先说要御驾亲征,而后才立太子,朝堂之上定是一片反对之声。
牵复帝如果真的要御驾亲征,那么必定是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不在京里。万一叛军听到了风声,又卷土重来,那叫年幼的太子如何稳得住?
但牵复帝不说自己要御驾亲征,而是先立太子,那大臣们必定是支持的。
毕竟早早立太子,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墨珣在心里暗自琢磨着,该怎么跟牵复帝表示,自己也想一同到边关去呢?
墨珣现在在朝为官,有诸多限制,不比平头百姓。
如果墨珣真的想离京,不单是要大理寺卿应允首肯,还得牵复帝亲自批复才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非但如此,还有越国公……
不,还有赵泽林、伦沄岚、林醉……
墨珣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说服他们。
而且,不告而别……墨珣也做不到。
墨珣前往雅砻,说是为了大周,其实还是为了自己。
若是为了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