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小哥去赶考:市井烟火中的逐梦、温情与成长
“俊小哥去赶考”,六个字,像一声清亮的锣响,敲碎了小镇清晨的薄雾。俊小哥背着青布包袱,脚蹬千层底布鞋,腰间别着支旧毛笔,站在家门口向父母深鞠一躬:“爹,娘,孩儿此去定争气!”母亲抹着泪往他怀里塞了个油纸包,里头是刚蒸的桂花糕;父亲拍了拍他的肩,声音沙哑却坚定:“去吧,家里等你。”这一幕,是市井人家最朴素的逐梦仪式——带着家人的期盼,踏上未知的征程。
------
一、逐梦的行囊:市井少年的“装备”与信念
俊小哥的包袱里,装着赶考的全部家当:几本翻旧的《论语》《孟子》,是私塾先生亲手抄的;一方磨得发亮的砚台,是祖父传下来的;几支秃了头的毛笔,是平日练字时舍不得扔的。最特别的是个竹制水壶,壶身刻着“金榜题名”四个字,是邻居木匠王叔连夜刻的。这些物件,虽不珍贵,却承载着市井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
出发前夜,俊小哥在油灯下反复检查行囊。母亲坐在旁边缝补他的衣衫,轻声说:“路上小心,别饿着,别冻着。”父亲则在一旁磨墨,突然开口:“若考不上,也别灰心,回来帮家里种地,一样是条好汉。”俊小哥抬头,看见父亲眼里的期待与担忧交织,便用力点头:“爹,娘,孩儿定不辜负你们!”这一夜,小镇的月光格外温柔,仿佛也在为这位市井少年的远行祈福。
二、路上的温情:市井中的善意与互助
赶考的路,漫长而艰辛。俊小哥走了半日,脚底磨出了水泡,每一步都像踩在针尖上。正午时分,他路过一家茶棚,犹豫着是否要进去歇脚——茶钱需三文,而他口袋里只剩五文,还要留作路费。茶小二却远远瞧见他,掀开竹帘喊:“俊小哥!进来喝口茶,我请客!”
茶棚里,婉桃婶子已端来一碗热茶和两个馒头:“吃吧,别客气,你爹常帮我挑水,这算谢礼。”俊小哥眼眶发热,连声道谢。邻座的货郎李大哥见他包袱沉重,主动说:“小哥,我这担子轻,帮你背一段?”就连路过的樵夫,也停下脚步,递来根树枝:“当拐杖用,省点力。”这些善意,让俊小哥明白——市井之人,虽生活清贫,却最懂“同是天涯赶路人”的情谊。
三、客栈的夜话:逐梦者的共鸣与鼓励
傍晚,俊小哥投宿在一家小客栈。同屋的是位中年书生,自称“陈举人”,已考过三次未中,却仍坚持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