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可谓功劳巨大。
而杨涟的整顿,短短一月,便让原本涣散的蓟镇军心竟有了明显改观。
士气大增!
此次朱由校派杨涟随行犒军,表面上是让他借犒军之机,实地考察辽东的军务部署,学习熊廷弼治军的经验,为后续整顿其他边镇积累经验,并且监督赏银与物资的发放。
边军之中“将领克扣赏银”是顽疾,此前多次战事结束后,朝廷赏赐的银钱、布帛,经将领层层盘剥,最终到士卒手中的往往不足三成,这也是导致军心涣散、士卒逃亡的重要原因。
此次辽东大捷,赏银物资数额巨大,朱由校绝不容许此类事情重演。
他特意密信嘱咐杨涟:“每一笔赏银、每一匹布帛,都要对照军功册,亲自交到立功士卒手中。
若发现有将领敢私吞、克扣,可先斩后奏,无需顾虑其官职高低。”
除此之外,路线改道蓟镇,还有一个现实考量。
蓟镇整顿期间,杨涟抄没了贪腐将领的家产,其中包括白银近两百万两、绸缎千余匹、田产百余顷。
这些抄没物资经朱由校批示,可充作辽东封赏的补充。
毕竟,要在半个月内凑齐近两百万两的赏银,对国库空虚的大明而言绝非易事。
内帑划拨五十万两,户部凑集八十万两,再加上蓟镇抄没的物资折银、地方藩王捐献的银两,才勉强凑够数额。
将蓟镇抄没物资随队押送,既能充实封赏,也能向辽东将士彰显朝廷“严惩贪腐、惠及士卒”的决心。
但这一切,都只是明面上的安排。
朱由校真正让杨涟前往辽东的核心原因,远比“犒军”“监督赏银”更为深远。
他要借杨涟之手,核查辽东军务,防止“尾大不掉”的隐患。
如今大明每年投入辽东的军饷、粮草、物资,折算白银高达数百万两,辽东驻军已达八万余人,熊廷弼更是手握军政财三权,兼掌尚方剑,权势之重,堪称“辽东王”。
朱由校虽信任熊廷弼的忠诚与能力,却也深知“权力滋生腐败”的道理。
一旦边将手握重兵、掌控财权,若再出现“养寇自重”“私立山头”的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此前万历朝的李成梁,便曾因长期镇守辽东,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虽有战功,却也为建奴崛起埋下隐患。
朱由校绝不容许历史重演。
辽东的战事,该以最快的速度平定。
否则
辽饷不除,赋税不减,哪怕是推行新政,也无法改变大明这艘烂船即将沉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