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的,辽东同样如此。
若真要细查,难免搅动军心。
可杨涟自抵开原后,只默默看册报、查防务,半句未提查案之事,如今竟主动请缨助战,这份通透与识大体,倒让他有些意外。
他定了定神,斟酌着回道:
“都堂有心了。
锦衣卫精于追踪侦缉,若派去探查后金粮草动线、传报军情,倒是恰如其分。
至于都堂身边的护卫,还是留在身边为好。开原虽稳,却也难保没有细作潜入。”
话里既给了杨涟面子,也提醒杨涟,开原城中,其实并不安全。
毕竟杨涟是陛下亲派的钦差,容不得半分闪失。
杨涟闻言轻轻一笑,有些不以为然。
“经略公安心。开原城防固若金汤,城外又有诸将布防,哪来的危险?
倒是围剿皇太极一事,多一分力,便多一分胜算。”
“我手底下有一员参将,名唤李鸿基,出身草莽却骁勇善战,此前在山东平闻香教民变之时,便以冲锋陷阵、悍不畏死闻名。
若经略公信得过,可给他派些差事,定能派上用场。”
熊廷弼闻言,稍稍愣了一下。
李鸿基这个名字,他并非毫无耳闻。
早有军报提及,此人本是银川驿卒,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被陛下破格提拔,在今岁山东平定闻香教叛乱时立下大功,一路升至参将。
既是陛下亲自超拔的人,想来绝非庸碌之辈。
毕竟。
陛下的识人之能,熊廷弼是知道的。
从他自己被陛下重用,到陈策、满桂等人的提拔,陛下选人的眼光,从未出过差错。
他当即颔首,声音里多了几分肯定:
“既是都堂举荐,又是陛下识拔的勇将,本经略自然信得过。
便让李鸿基参将随李秉诚总兵一同前往山道,协助布设埋伏。
山路狭窄,正需骁勇之辈坐镇,截杀后金溃兵、堵住皇太极的退路。”
杨涟听到安排,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经略公安排得当。那李鸿基性子虽烈,却极懂变通,山路设伏最是考验应变,他去了,定不会让经略公失望。”
熊廷弼点了点头。
“倒是要看看,都堂与陛下都看重的人,有什么本事!”
给李鸿基定了差事之后。
接下来。
熊廷弼又接连下令:
命周文焕留守开原,负责粮草转运与军报传递。
命锦衣卫加强对赫图阿拉的侦察,密切关注建奴留守兵力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