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酒水了。
“李叔。”
李桥眼巴巴的望向李明远:“咱们也来点酒吧?”
听到这话的李明远还没来得及说话,旁边桌的一名汉子便是转过了头来,热情的说道:“这位兄台,我这有酒,要不要来一些?”
望着汉子脸上热情的笑容,李桥下意识的道:“可以吗?”
“有什么不可以的。”
汉子豪爽的说道:“不过就是一点酒水而已。”
说完,汉子便取来一个酒杯,往酒杯里倒满酒水后递给李桥。
待李桥接过后,汉子举起自己的杯子,大声道:“兄台,干一杯!”
“干!”
李桥也不矫情,直接仰起脖子,将杯中酒水一饮而尽。
见此,汉子不由竖起一根大拇指道:“兄台好酒量!”
汉子的这句夸奖倒也不完全是奉承,夏国因为绝大多数百姓都喝不起酒的关系,人们的酒量普遍都很差,所以即便这劣质黄酒的度数比较低,大多数百姓在喝酒的时候都是小口小口抿的,似李桥这般一口闷的倒是非常少见。
“兄台,再来一杯!”
汉子又给李桥倒了一杯酒,与李桥共饮。
很快,两人便是熟络了起来,甚至那汉子都直接将自己桌上的饭菜端到了这边,与李桥勾肩搭背,一边喝酒一边吹牛,看起来快活极了。
望见这一幕的李明远不由心中感慨,在许多大人物看来,夏国的百姓是愚昧的,是斤斤计较的。
可在李明远看来并非如此!
百姓之所以愚昧,是因为他们没有读书的条件。
百姓之所以斤斤计较,是因为他们贫穷。
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百姓如何能够大方得起来?他们只能斤斤计较,为了一点一滴的生存资源而绞尽脑汁。
唯有在实现了温饱之后,百姓才能抛去他们斤斤计较的思想。
就如同眼前的这个汉子,面对萍水相逢的李桥,他仍然拿出了最大的热情,用酒水、食物去招待李桥,丝毫不曾在意酒水和食物价值几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话在这个汉子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兄台,你叫什么名字?”
“李桥,你呢?”
“俺叫王大郎。”
“原来是大郎兄,幸会幸会。”
“李兄,再来一杯。”
“来就来!”
“大郎兄,你是这陈家村的工人?”
“当然!俺一个月有八百文钱收入哩,你说厉不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