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高通跟着适配这个很傻缺的逻辑,在多核性能上一去不复返……
直到很多年后才得以纠正,逐渐转向了更合适的大小核机制。
只可惜因为没有早年的积累,在大小核调度,还有性能核的功耗控制上一直没完美。
这一世机遇很多,萧楚生在思索后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半导体这块,其实有可能的话,肯定要尽量抓在自己手里。
但无奈基带这东西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开,这是有钱都解决不了的麻烦。
反倒cpu这块就简单多了,这东西只要知道思路,剩下的有钱其实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光刻机,这玩意依然不是他一个重生者有能力搞定的,只能寄希望于国内那些顶尖的科研团队。
像几年后,会有一个叫risc-v的开源cpu架构出来,这玩意发展下去,必然才是未来。
所以为了避免将来被卡脖子,某畜生的决定留上一手。
他让刘雨蝶在设计之初就将指令集和cpu架构这块做好多兼容的准备,并且还做了一套开发工具。
开发者可以让他们开发的应用一键封装多种架构支持,比如主流的x86和arm,从源头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