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垕、楚皇朱季埱、岷皇朱徽煣,年龄均在四五十岁,执政时间多在二十年以上,其权力根基与国家治理模式深度绑定。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稳定优先”为原则,在暗中压制激进言论。
庆国通过修订《出版审查条例》,规定“凡涉及体制变革的出版物,需经礼部三重审核”,三个月内查禁各类小册子120余种;韩国则以“防止异端蛊惑”为由,关闭了都城内17家允许讨论政治的茶馆,并将6名传播“虚君制”的学者流放至无人岛屿。
秦国更直接,地方官接到密令,对“私下聚集讨论制度者”,首次警告,二次抓捕,半年内处理相关案件37起。这些措施虽未完全阻止思想传播,却有效遏制了大规模动荡的风险,让小国的制度讨论暂时转入地下。
与中老年皇帝的谨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洋几位年轻君主的开放态度。沈皇朱幼?继位时年仅24岁,掌权不足两年,其统治基础尚未完全稳固,对传统体制的依赖度较低。
他在收到玄中城讨论纪要后,不仅未加禁止,反而下令将部分辩论内容刊印成册,分发至朝臣与地方官,并在宫廷内设“议政堂”,每周邀请学者、商人、工匠代表参与讨论,议题从“税收制度改革”到“地方自治范围”,无所不包。
有大臣以“祖制不可违”劝谏,朱幼?回应:“太祖当年亦打破元朝旧制,方能立国,为何朕不能试试?”
辽皇朱豪墭33岁,晋皇朱钟铉30岁,蜀皇朱申凿28岁,均属于同一代际。他们自幼接触大航海时代的多元文化,对“君权天授”的传统理念本就缺乏深刻认同。辽皇朱豪墭在都城开设“新式学堂”,允许学生探讨“君主权力边界”,甚至亲自旁听。
晋皇朱钟铉将洪州共和国的“地方议会”模式引入晋地三县试点,让乡绅与农民代表共同决定农田水利经费的使用;蜀皇朱申凿则更激进,直接任命两名非宗室出身的商人担任财政顾问,参与国库收支规划。
这些年轻君主的改革尝试,虽多带有试验性质,却显着改变了南洋的思想生态。沈国“议政堂”讨论形成的《农商税调整草案》,虽因贵族反对未能通过,却首次将“商人税负过高”的问题纳入官方议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辽国新式学堂的学生自发组织“制度研究会”,提出的“官吏考核需纳入民众评议”建议,被朱豪墭部分采纳,在三个县试行;晋国试点的“地方议会”,虽权限仅限于水利事务,却让农民首次体验到“议事权”,参与度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