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竹简上墨迹未干时散发出的、淡淡的松烟香。
“火药产量如何?”
一进门,刘靖便开门见山地问道。
“回使君。”
妙夙立刻放下手中的算筹,从一旁的书架上取来一本厚厚的账册,条理清晰地禀报。
“自上次使君改良配方,并设立新规之后,各坊产量稳步提升。如今,每日可产硝、硫、炭合制的催发火药五十斤上下。”
日产五十斤。
刘靖心中默算。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少,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远远不够。
一门神威大炮,发射一次就需要足足五斤颗粒火药。
这五十斤的日产量,仅够一门炮开火十次。
而一场攻城战,需要的绝不止十炮。
“损耗呢?”
刘靖又问,他的问题直指要害:“江南潮湿,春夏多雨,库里的火药,能保证多少是立即可用的?”
妙夙的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回刺史,此事正是小道最头疼的。”
“如今虽用了石灰、木炭吸潮,以油布蜡封,但仍有近一成的火药会受潮结块。”
她顿了顿,补充道:“虽说这些受潮的火药,可以重新用低温烘干或天气晴朗时晒干,可在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哪有功夫等我们慢悠悠地把火药晒干。”
刘靖点了点头,妙夙能看到这一点,已然成长了许多。
他的目光陡然锐利起来:“到八月初,库里能有多少存货?我说的是所有,包括已经制成的雷震子。”
八月初,便是他预定的出兵之日。
八九月正值江西秋收时节,可就粮于敌,减轻后勤压力,并采取一些激进冒险的战术。
妙夙没有丝毫迟疑,她取过算盘,纤细的手指在算珠上飞快地拨动着,发出一阵清脆的响声。
片刻之后,她肯定地答道:“回刺史,若无意外,工坊全力生产,到八月初,当可积存催发火药四千斤,已完工的雷震子八百枚。”
四千斤火药,八百枚雷震子。
刘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份关于危全讽加固城防的密报。
夯土、沙包……这些东西会极大地消耗火药的威力。
这点火药,要轰开一座早有万全准备的坚城,怕是还不够。
必须要有更具威力,或者说,更具效率的破城之法。
他正沉思,却听妙夙的语气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只是……刺史,近日常有不明身份的猎户在山谷外围徘徊,行踪诡异,不似寻常山民。小道已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