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大学的低温实验室,他见到了伊莲娜·库兹涅佐娃,一位才华横溢却因性别和背景而备受排挤的材料学家。
她的实验室冷如冰窖,但她的研究手稿却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刘光天欣赏着她那些因缺乏液氦而无法继续的实验设计,给出了承诺:“库兹涅佐娃博士,在我的研究院里,评判您的唯一标准,将是您思想的深度和实验的精度。您将拥有您需要的全部资源。”
在郊外的电子技术研究院宿舍,他探访了已经数月领不到工资的维克多·伊万诺夫团队。
这个曾经为苏联空间站提供通讯模块的团队,如今正面临解散。
刘光天在他们堆满杂物的公共厨房里,当场签署了一份预备协议,为他们提供临时的生活津贴和研究经费,稳住了这支濒临流失的核心团队。
他的策略因人而异,却始终围绕几个核心展开:
解决燃眉之急:食物、药品、现金,直接缓解科学家及其家庭面临的最紧迫的生存压力。
尊重与认可:他深入研究每个科学家的背景,能准确说出他们引以为傲的学术成就,给予他们在其国内已难以获得的尊严。
描绘可实现的未来:提供清晰的科研蓝图——充足的经费、先进的设备、自主的研究方向和国际化的合作平台。
高效稳妥的安置:华兴建立的秘密渠道,能够帮助科学家及其家人快速、安全地办理手续,前往预先安排好的目的地,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刘光天对赵安说:“西方资本在掠夺这个国家的过去——那些埋藏在地下的资源。
而我们要投资的,是未来——那些存在于他们大脑中的智慧。
矿石终有穷尽之日,但思想的矿脉,一旦被我们激活,将取之不竭。”
一场静默无息,却可能影响未来数十年科技格局的人才转移,在莫斯科的冰雪之下,如同暗流般悄然加速。
刘光天用他特有的耐心和远见,正在将一颗颗散落的、蒙尘的珍珠,串成一条属于华兴的、未来的科技项链。